在泗县屏山镇彭鲍村的飞亚特养牛合作社的一排排标准化牛舍里,100多头健壮的牛儿正在细细地咀嚼着草料。天气逐渐转凉,合作社的负责人叶飞对这些“牛宝贝”是一刻也不敢怠慢。“这些牛可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‘金疙瘩’,来不得半点马虎。”叶飞一边往料槽里添草料,一边兴致勃勃地说起了创办养牛合作社的事儿。

  从年轻时叶飞就在家搞养殖,主要就是养猪、养羊,养殖规模不大,对养殖技术要求也不高。三年前,他看中了养牛的前景,觉得牛肉富含优质蛋白,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,且养牛对环境的污染更小、预期收益也更好。受资金的限制,他从东北买来了4、5头肉牛,开始“小试牛刀”。这次的转型很成功,当年他就挣得了将近4万元。初尝成功的喜悦,大大激发了他当好“牛倌”的干劲。他对笔者说:“咱是农民,就要按照农村人路子来致富,不仅自己要富起来,还要带着同村人一起富!”他盘算着,这样小打小敲的养殖方式离致富还差很远,只有走上规模化养殖的路子才能真正奔上致富的康庄大道。经过叶飞的精心筹备,2016年,飞亚特养殖合作社正式成立了,规模化养殖的架子已经初见雏形。

  乘着政策的东风,合作社和本村三名贫困户抱团发展,走上了“户贷社管”合营发展模式。三名贫困群众每人带着五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入驻合作社,成为其中的一员。有了资金的“活水”,合作社的发展迈开了大步子。2018年,叶飞扩大养殖规模,又采购了40多头肉牛。现如今,合作社发展的红红火火,社员从当初的3人发展到了10人,养殖规划达到了100头存栏量,一年纯利润可达30万元。

  “资金+劳务”入股的方式,让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增收的愿望。今年60岁的向金生,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,因为劳动能力较弱,只能土里刨食。去年他将五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到合作社,当年就得到五千元分红。“平时我在这里打扫打扫圈舍、喂喂牛,每月能挣一千五百块钱,再加上分红,一年下来就能增收两万多元!”谈起“一自三合”扶贫模式带给自己的变化,向金生的嘴角扬起了笑容。

  该镇分管扶贫的副镇长韩冰说,“合作社+产业+贫困户”的这种扶贫模式,一方面化解了合作社资金难的尴尬,另一方面调动了贫困户主动脱贫的积极性,实现了合作社与贫困户的互利双赢。

  “我们合作社走的是生态养殖的路子,喂牛的饲料主要是粉碎的玉米秸秆和粮食,出栏的肉牛保证是绿色食品,所以在市场上很畅销。”谈起自己的养牛经,叶飞颇为自豪。

  一到农忙季节,彭鲍村的村民就把地里收上来的庄稼秸秆送到叶飞的合作社。有了这个养牛合作社,村里再也没有焚烧秸秆的现象发生,以前随意散落在沟、渠、路、田边的秸秆也都消失不见了,一年500吨的秸秆消耗量,让天蓝、水清、村美的田园图景在彭鲍村徐徐展开。

  “下一步,我们打算再扩大养牛的规模,吸纳更多村民加入到合作社,巩固养牛场的生态循环环境,继续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,在努力创造美丽环境的同时帮助更多农户持续增收,为乡村振兴做贡献。”看着牛栏里悠闲咀嚼饲料的牛儿,叶飞信心满满。(单珊)